何方物本地物产土产
何方物:本地物产,土产。
正月初一,举行朝会大典,皇帝坐大庆殿。有四名披甲戴盔、身躯高大壮伟的武士分别站在大殿四角,称为“镇殿将军”。各国使节入殿朝贺。大殿庭院中排列法驾仪仗,文武百官全都头戴冠冕、身穿朝服。各路举人解元,也身穿士人的衣服依秩站立,他们的冠服是二梁冠、镶有青边的白袍。各州驻京城的进奏官,各自捧着本地土产入殿进献。
诸国使人其:大辽大使顶金冠工,后檐尖长如大莲叶用,服紫窄袍,金蹀躞本;副使展裹令,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北,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夏国使、副皆金冠,短小样制,服绯窄袍,金蹀躞到,吊敦有。背叉手展拜。高丽与南番交州使人⑨,并如汉仪。回纥皆长髯高鼻⑩,以匹帛缠头?,散披其服即。于阗皆小金花毡笠何,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乘骆驼,毡兜铜铎入贡?。三佛齐皆瘦脊?,缠头,绯衣上织成佛面?。又有南蛮五姓番?,皆椎髻乌毡?。并如僧人礼拜入见?。旋赐汉装锦袄之类?。更有真腊(21)、大理(22)、大石等国(23),有时来朝贡。
其诸国使人:各国派到北宋的使臣。按,孟元老列举北宋的主要邦交对象大辽、夏国和高丽,乃至南番交州、回纥、于阗、三佛齐、南蛮五姓番、真腊、大理、大石等国,唯独不写最后灭亡北宋的大金国。徽宗政和四年(1114),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立国,国号金。宋金外交,始于重和二年(1118)八月,当时宋派马政出使金朝,金太祖随即派使节回访宋朝,宋金使节往来由此开始。根据《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吊伐录》等史料,金朝派往北宋的贺正旦使有两批,即宣和五年(1123)贺正旦使高居庆、杨意,宣和六年(1124)贺正旦使高居庆、丘忠。徽宗在位期间,大观二年(1108)、政和八年(1118)、宣和六年(1124)曾举行元旦朝会,《宋史·徽宗本纪四》中说“(宣和五年)十二月乙巳,金人遣高居庆等来贺正旦”《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徽宗宣和六年》则有“乙卯,金国贺正旦使高居庆等辞于紫宸殿”,乙卯为正月初六日,金朝贺正旦使到紫宸殿向徽宗辞行。《东京梦华录》“元宵”说“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推测此处所记“元旦朝会”很可能就是宣和六年,应该有金朝贺正旦使在场。如果这一推论成立,孟元老的有意漏记,原因耐人寻味。
工大辽大使顶金冠:契丹以金冠为重,金冠为契丹贵族阶层所用。顶,戴。
用后檐:金冠后面的帽沿。檐,凡物下覆,四旁冒出的边都叫“檐”,今也作“沿”。
本蹀躞(dié xiè):蹀躞带,一种多功能腰带,是由北朝胡服中的腰带演变而来。蹀躞带的形制,大抵由带鞓(tīnɡ,皮革腰带的带身)、带(kuǎ,即蹀躞,附于腰带上的扣版,作方、椭圆等形。原用来受环悬物,后纯用作装饰。其质料、数目随时代或饰者的身份而异)、带头及带尾等组成,上面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勾,用以悬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箭袋、笔墨纸砚等物。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详细记载了蹀躞带的起源、功能与演变过程:“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