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音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
凡音,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 ,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 ,朱弦而疏越 ,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 。大羹不和 ,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 ,而反人道之正也。食飨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宗庙祭祀或招待宾客。食礼和飨礼所用牲皆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二者的区别在于,食礼以饭为主,有牲而无酒;飨礼则有牲又有酒。《仪礼》有《公食大夫礼》一篇,还保存着古代食礼的礼仪。飨礼久亡,今已不知其详。
致:犹极。
《清庙》:《诗·周颂》中的一篇,是周人祭祀文王演奏的乐章。
朱弦而疏越:案丝或布帛用水煮就叫做练。这里是指用经过水煮并染成红色的熟丝做的琴弦,据说这样的弦弹奏出来的声音较低沉,而不练之丝弦则体劲而声清。越,指瑟底面上的小孔。孔疏则发出的声音迟缓。
大飨之礼尚玄酒:大飨之礼,是诸侯王在宗庙里祭祀祖先所用的礼,又叫祫祭。祫祭,谓合祭诸父祖之神(参见《王制第五》第30节)。
大羹:是一种不用盐菜等佐料调和的肉湆(肉汁。参见《少仪第十七》第51节)。
平好恶:谓使知好恶。凡歌曲,都产生于人心。乐,是和伦理相通的。所以只懂得声音而不懂得歌曲的,是禽兽;只懂得歌曲而不懂得乐的,是普通人。只有君子才能懂得乐的意义,所以能够辨别声音进而懂得歌曲,辨别歌曲进而懂得乐,辨别乐进而懂得政教,从而具有完备的治国之道。因此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歌曲;不懂得歌曲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懂得了乐,也就差不多懂得礼了。礼和乐都懂得,称为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音乐的隆重,不是为了极尽对音声的享受。举行食礼和飨礼,不是为了极尽对食物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的瑟,安有朱红色的弦而底部有疏朗的孔眼,一人领唱而三人和,演唱完毕还有余音值得回味。举行大飨礼的时候把玄酒放在上位而俎上盛着生鱼,大羹也不加放佐料调和,吃过之后还留有余味。因此先王制定礼乐,不是为了极度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来教导人们懂得爱好什么、憎恶什么,从而反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 ,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静:谓人初生未有情欲,故静。案下文“动”字义与此相反,谓人产生了情欲。
- 如前文所指“采选”游戏最早的记载是房千里所描述的于唐文宗开成[图]
- 氾林地名 狌狌(xīnɡ)即猩猩氾林方圆有三百里在猩猩聚[图]
- 努力爱春华 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这是一首赠别诗[图]
- 直正暗愚昧周馥的司马依次给客人斟酒裴遐正忙于下棋没有及时喝酒[图]
- 郑玄说“安无所倚言无所偏倚也故人人自以被德尤厚似偏颇者”[图]
- 崔科后起之秀目未见前辈典型然有一种天然韶令之致科亦顾影自怜矜[图]
- 绝圣弃智杜绝和抛弃聪明巧智圣睿智聪明《六十五章》曰“[图]
- 够得上树碑立传的人物当然为数不多丰碑巨碣铺叙详尽获得某位名公[图]
-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图]
- 再向东北三百里是座隅阳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丰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