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王往旺 英嬴影映 通同桶痛照着这些字例念得纯熟再触类旁通参
汪王往旺 英嬴影映 通同桶痛
照着这些字例,念得纯熟,再触类旁通,参以现代语音学,更和实际歌唱结合起来,做到“字正腔圆”,是可把这审音的初步基础首先打好的。
附录二 谈谈词的艺术特征
词是依附唐、宋以来新兴曲调的新体抒情诗,是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特种艺术形式。它的发生和发展,由诗的“附庸”而“蔚为大国”,是和乐曲结着“不解之缘”的。它的长短参差的句法和错综变化的韵律,是经过音乐的陶冶,而和作者起伏变化的感情相适应的。一调有一调的声情,在句法和韵位上构成一个统一体。它是顺着人类发音器官的自然规律创造各种不同的格式,通过这些格式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把它咏唱起来,是会使人感到“渐近自然”的。它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五、七言古、近体诗,乃至夹有长短句的乐府诗,也就只在它的句法和韵律,是要受曲调的约束,而这种约束,是循着人类语言的自然法则来制定的。我们要了解“词的艺术特征”,仍得向它的声律上去体会,得向各个不同曲调的结构上去体会。作者能够掌握这些规律,选择某一适合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的曲调,把词情和声情紧密结合起来,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风格和面貌,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词的领域中,也一样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
一个批评家的眼光,常是会被时代和环境所局限,从而“以偏概全”,看不见事物的整体。就是这个诗(这里所说的诗,一般指的是五、七言古、近体诗。)和词在语言、技法、风格、意境上的差别问题,在北宋作家如晁补之、李清照等早就提出来了。所谓“少游(秦观)诗似小词,先生(苏轼)小词似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中晁补之、张耒说)所谓“王介甫(安石)、曾子固(巩)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说)究竟这诗和小词的差别在哪里呢?
我们且看秦观的诗怎样会“似小词”。元好问曾经说过:“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遗山文集》卷十一《论诗绝句》)这前两句是引的秦观《春日》绝句的后半首,《山石》是韩愈作的七言古体诗。这可见宋、金诗人心目中的诗和词,是有怎样的不同性质。这一对比,恰好说明当日所称“当行出色”的“小词”,该是属于软性的。再看俞文豹《吹剑录》所载: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作《雨霖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作《念奴娇》)。”
同样说明了彼时彼地所谓诗、词在风格上的差别问题,也就是后来词家分成婉约、豪放两大流派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彼时彼地一般人的心目中,会存在着这样一个差别见解呢?据我个人的看法,还得注意它的音乐关系。因为词所依的“声”,多是出于“歌台舞榭”的。依着它的曲调来填的词,多是交给“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去唱的。所以它的风格,也就自然要倒向软性的一面。所谓:“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也正是为了适应教坊歌曲的一种抒情手法。但从有了“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晁补之评东坡词语)的东坡词以后,简直就是“以词为诗”(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谓“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语),开辟了阳刚的一派,一直就在词坛上和软性的阴柔一派并驱争流。这只能说是在词的领域内有了两种不同的风格;而这两种风格是自《诗经》、《楚辞》以来,直到所有五、七言古、近体诗,以及南北曲,都是同时存在着的。
- 如前文所指“采选”游戏最早的记载是房千里所描述的于唐文宗开成[图]
- 氾林地名 狌狌(xīnɡ)即猩猩氾林方圆有三百里在猩猩聚[图]
- 努力爱春华 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这是一首赠别诗[图]
- 直正暗愚昧周馥的司马依次给客人斟酒裴遐正忙于下棋没有及时喝酒[图]
- 郑玄说“安无所倚言无所偏倚也故人人自以被德尤厚似偏颇者”[图]
- 崔科后起之秀目未见前辈典型然有一种天然韶令之致科亦顾影自怜矜[图]
- 绝圣弃智杜绝和抛弃聪明巧智圣睿智聪明《六十五章》曰“[图]
- 够得上树碑立传的人物当然为数不多丰碑巨碣铺叙详尽获得某位名公[图]
-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图]
- 再向东北三百里是座隅阳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丰富[图]